今天听家人小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买了一套微信网课,在一个微信群里学习,老师有一课互动效果不好,而且理论化知识很多,不好消化,而且后面的很多被老师自夸为“秘诀”的知识,她早已听说。讲完后群友对老师的课纷纷表示夸赞、要努力消化,而此时唯独她“委婉地”回复了一句:“老师这节课讲的像念的一样,很多知识我很早就已经了解了,并不像老师夸赞的那么神秘......”
此话一出,有两个群友表示赞同,但接着立马又有两个人对她进行了轮番地批评和攻击,说“那个号称什么都懂的人,你成绩又怎么样?”“懂有什么用,有这显摆劲儿,还不如把你的学习成果发上来看看”“年轻人,不要太张狂了”之类的话语。
小七看了很郁闷,没有再回复什么,让他们说去吧,毕竟网络沟通本身就困难,尤其是这样来自天南海北互不相识的学习群,大家很容易根据“只言片语”对一个人妄下结论、自我中心而贬低别人,虽然心里窝了一团火,但也不想通过网络为自己“正名”什么,因为那样反而可能越描越黑,从而也影响自己的心情,毕竟,自己原本是想来学习的。
委屈了一会儿之后,小七不禁在想,为什么我的评价会和别人的评价不一样呢?“这件事我有没有问题?”对于这件事,她思考良久。
首先,老师本身讲课内容量确实很大,且理论一句接着一句,让人听了想睡,对于这一点,小七评论的确实在理,毕竟自己花钱听课,谁不想要课程本身更完善和有价值呢?
之后,老师讲的一部分内容,小七很早就有所研究,她自身也是有优越感的,她感到后面的内容确实不像老师夸大的那么神秘,所以她想给老师“泼泼冷水”。
......
泼冷水??这个词突然印在了小七的脑海里,让小七烦恼的内心瞬间沉静下来。这么说,这件事情,自己也是有责任的。
张德芬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容易为某些事情烦恼、生气或高兴,是因为我们在用自己的生命能量吸引这些烦恼、生气或高兴,而对其他事情视而无睹,可以说这些情绪都是你吸引过来的,而不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简单地说,你是什么人,便会吸引什么人,或者你是什么人,便会看到别人也是这个样子。
自己言论之后的两个批评的声音,何尝不是自己“吸引”过来的呢?如果自己不是一个爱泼冷水的人,又怎么会看到周围那么多泼冷水的人呢?
“泼冷水,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我为什么会忍不住泼人冷水呢......”小七不禁想着。
她查看了一些资料,所谓“泼冷水”,“比喻挫伤别人的热情或兴致”,“在你积极的时候,人家通过一些消极的现象来打击你,降低你的热情度”。
看完后,她陷入沉思,这么说来,我最近可不仅一件事上泼人冷水呢?比如有时候,别人兴冲冲地找自己聊天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冒出一句冷不丁的评语,立刻浇灭了别人谈话的热情,或者把话锋转换到了消极之面。
有人说“爱情、友情、亲情的慢性致死的一大凶手,就是泼冷水”,而且越是熟悉的人,越是容易彼此泼冷水。而人们用来对付泼冷水的方式往往要么“战”,要么“逃”。要么反泼回去,要么保持沉默,默默警示自己,不再将自己的快乐或得意之事告诉给这个人。所以,生活中,你经常可见,当你批评、否定或打击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出现的一个情况是别人不想再和你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当然这也取决于对方有没有“石灰石”的精神——你越泼冷水,它越热气腾腾)。
也许用心理角度来分析,泼冷水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维护自尊或优越感(而优越的背后,往往是内心的虚空或自卑),泼冷水往往意味着内心的否定、不认同,谁会喜欢总是否定自己的人呢?
如果用灵性角度来分析,泼人冷水,是因为自己热情度不够,潜意识中想要通过给对方“降温”,把对方拉到和自己一个水平的温度,从而维持内心的“平衡感”。
要是按张德芬的那句话来解释,就可以理解为:泼人冷水的人,也许从小就习惯了别人的泼冷水,长大之后容易被这样的信息所“吸引”,所以自己之后的批评的声音之所以会引起自己情绪的波动和自己的关注,也是因为自己主动“吸引”的结果。
所以,不论从以上哪种角度来分析,我们想要改变不愉快的情绪,要做的首先一定是:完善自己。当自己内心足够富足,足够有包容心,便能包容别人的不足,甚至最后看不到别人的不足,看到对方处处都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收起我们带刺的锋芒吧,让我们完善自己,用柔软的内心,拥抱世界,多给别人,也给自己,一句鼓励,一个微笑。
最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笔者也许个美丽的愿望:2017,愿我们都有一个富足的内心,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