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
“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儒家文化与徽派当地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东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代表,是独一无二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这样评价宏村。
一、宏村画桥
依偎在古村旁的一汪静静的湖水,湖面中央凸起一座11阶梯石拱桥,桥扶手为石料雕刻而成的栏杆,桥虽窄小,却是水乡不可或缺的点睛一笔,引得游客纷纷驻足留影。
南湖中的桥即为画桥,因宏村有中国画里乡村而得名。是1986年宏村开发旅游而建。
二、宏村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建筑特点。高高的马头墙又叫封火墙,在过去民居建筑密度较大的村落之间,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灾发生的作用。
马头墙一般呈两叠式或三叠式高低错落着,静止、呆板的墙体也因此显露出动态的美感。
“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都显现出中国古代人们对马的喜爱。马头墙的“马头”则更显示了民居主人对“读书作官”的理想和追求。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三、座钟,镜子和花瓶
随处走进一家民宅,走进客厅案台上一律摆放着西式座钟,左边是一面镜子,右边是一个花瓶,谐音“终身平静”。中间是帽筒,主人在不在家,一目了然,这就是信号。
或许这是身处世外桃源的宏村人对人生的另一种追求,无论荣华富贵,还是平凡简易,平安就好。
四、“门当”和“户对”
门 当
“门当”和“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
“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如上图门两侧),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
“户对”, 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与门楣垂直,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户对”用短圆柱形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五、宏村八字门楼
八字门楼,一种门上有牌楼式的顶,门两侧墙壁呈八字形的建筑。
八字门楼,象征权贵。门楼有“千金门楼,四两屋。”的说法。
六、宏村木雕
宏村承志堂是清末盐商汪定贵住宅,砖木结构,大小天井九个,七处楼层,大小60间,门60个,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承志堂木雕,大多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令人叹为观止。木柱和额枋间均有雕刻,造型富丽,工艺精湛,题材有“渔樵耕读”、“三国演义戏文”、“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等。
如此细腻传神的木雕中传承着多么浓厚的文化精髓。
七、“天井”中映出的风水思想
徽州人把水看作吉祥的象征,认为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四水归堂,聚水、聚财、聚福气,可谓“四季财源滚滚、四面八方来运。
八、巾帼丈夫——胡重
缺水火灾绵绵几百年,睿智的西递姑娘胡重,嫁到宏村不负众望,为牛形水系日夜忙,引来西溪之水,最终设计完成宏村“牛形村落”工程,为宏村持续建设,创造了极佳的自然供水系统。
汪氏后人一代一代感受到胡重为他们带来的福址,于是破例将这位巾帼请进祠堂,世代记住胡重。